附:2012年7月1日开始全面强制执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106项指标与1985年的35项标准相比,新国标中除了放射性指标修订了1项以外,其他指标均有所增加。微生物指标由两项增至6项,并修订了总大肠菌群指标;消毒剂指标由1项增至4项;毒理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1项,并修订了4项指标;毒理指标中有机物由5项增至53项,并修订了1项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指标由15项增至20项,并修订了1项指标。
自来水标准是如何制定的?缘何要修改?如果常规检测的42项指标就能保证安全,我们应该百余项指标吗?如果不安全,谁来保证国标的落实?毕竟,我们的生命离不开水。
截至2013年7月1日,我国自来水新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全面强制执行满一年。按照这一标准,我国自来水水质指标由35项提高到106项,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质标准直接接轨。
那么,在新国标全面强制执行的这一年里,有多少城市的卫生部门实现了对106项指标的监测?监测结果如何?自来水安全吗?
今年5月上旬,程渊和他的调研团队给全国77个大城市的卫生部门寄出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获知卫生部门在过去一年对自来水水质的监测信息。申请期限到来时,他们收到了11个城市提供的自来水监测数据。
“只有北京、山东潍坊和安徽芜湖三地公布了自来水106项指标的监测数据。”程渊对法治周末记者说,这跟一年前他向35家自来水厂申请公开水质数据的情况相比,“结果差不多,可能略微好点。”
事实上,除了卫生部门,程渊他们还向77个城市的住建部门寄出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在现行的水质管控体系中,理论上应当存在三组数据,分别来源于自来水企业、自来水企业的上级主管单位——住建部门下属的水务局以及卫生部门下属的疾控中心。
相对于自来水厂的水质自测数据和自来水厂的上级主管单位的水质检测,卫生系统的监测数据“相对独立”,程渊解释说。
程渊他们寄给卫生部门的申请表内容只有两项:自去年7月1日强制实施新国标以来,共进行过几次106项指标的检测?公开上一次106项指标检测的全部数据。
一个半月后,程渊和他的调研团队共收到了30个城市卫生部门的回复,其中11个城市的卫生部门提供了自来水监测数据(北京、安徽芜湖、广东省的广州和惠州、山东省的青岛和潍坊、江苏省的南京和常州、浙江杭州、福建福州及上海市),3个城市的卫生部门(北京、潍坊、芜湖)按请求提供了106项指标检测数据。
“还有47个城市的卫生部门在政府信息公开答复的法定日期截止后仍未回复。”程渊说,而另外17个有回复但不提供数据的城市卫生部门,比较多见的回答是“并不掌握这一数据”或者“这一数据不能公开,只能内部使用”。
2008年正式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正常的情况下,对需要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应自有关信息形成之日起20日内公开。对于申请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如果属于可以公开的范围,原则上应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予以公开。
在去年新国标刚刚强制全方面执行时,包括程渊在内的两名南京市民就向33个城市的35个自来水厂申请公开检验测试的数据。
“当时有3个城市可以公开106项检测数据,有效数据回复达到10%。现在从卫生部门的回复来看,自来水水质的监督很成问题。”程渊说。
在潍坊的回复中,卫生部门提供了一个可查询自来水指标的网站,而这其实就是一个当地水务企业来提供的自来水数据,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一些数据并不是此公司检测的,而是由青岛一家检测机构检测的。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监管部门未能提供自己的监测数据,而生产公司可以提供的数据是由外地机构检测的。很可能当地并不具备检测106项指标的能力。”程渊表示。
在广东惠州的回复中,卫生部门提供了2011年委托佛山一家检测机构检测的数据,并且很坦白地说,目前惠州已完成检测106项指标检测设备的招标工作,正在安装调试,预计7月就能具备106项指标的检测能力。
但这似乎也不奇怪。据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这类的产品安全所研究员鄂学礼说,截至2012年8月,全国上千家疾控中心只有约15家可以检测生活饮用水新国标中全部的106项指标。
当年参与制定新国标的卫生部公共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蔡祖根对法治周末记者说,从他所在的江苏省来看,新国标实施以来,总体上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举了四个体会明显的地方,一是饮用水的保护的方法贯彻落实得比较好,例如对于水源地的保护治理强化,另外江苏的中等城市都开发了备用水源,还实现了13个省辖市的地下管网联网等;二是自来水厂的深度处理工艺大幅度的提高,在2006年时只有昆山市自来水厂具备深度处理、净化能力,现在几乎所有规模大的自来水厂都具备了深度处理工艺;三是管网改造已排上日程;四是监测检测更为进步。
关于新国标规定的106项指标,蔡祖根向法治周末记者强调,现在人们的认识往往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所谓水质检测,每一次都要检测全部的106项,事实上并非如此。
他解释说,新国标的106项,包括了42项常规检验测试指标和64项非常规检测指标。我国幅员辽阔,污染问题也比较多样,在一个地方常见的污染物在别的地方未必存在,制定国家标准时是以全国范围来考虑,因此检测指标就比较全面,包括已出现或也许会出现的污染物。
而实际上落实到各地,各地依据当地已存在或也许会出现的污染物来对水质进行仔细的检测监测,并不是每一次都要把106项全部检测一遍。“在美国、日本这些国家,也不是每次检测都要测全部指标的。”
根据新国标,9项指标每日检测不少于一次,42项常规指标每月检测不少于一次。地表水为水源地的全指标检测一年只有两次,地下水为水源地的只有一次。
蔡祖根介绍说,就常规的42项指标而言,现在县级已经全部具备检验测试能力,而像江苏这样的地方,省辖市、重点城市已完全具备检测106项的能力。作为江苏省疾控中心的主任医师、教授,他年年都会看江苏的水质报告,并进行实地的调研。
去年新闻媒体报道自来水合格率仅有50%的消息,一度引发外界对自来水水质的担忧。蔡祖根对法治周末记者说,他了解到的情况是,自来水出厂时的合格率应在95%以上,由于管网输送的问题,到居民家中的末梢水端,大约会下降20%。“但凭我的经验和我看到的资料,合格率大概在80%,绝对没有传闻的那么低。”
对于新国标的实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环境所所长陈昌杰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正常采访时说,目前来看执行得还是可以,比以前有所提升。只不过因为工程量大,短时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要逐步来。
例如城市和农村的步骤就不同。在农村,很多地方还没有自来水,就要按照标准建立水厂为主;而在城市,因为水厂已经建立,就要按照新国标,检测饮用水是不是满足这106项标准。
此外,自然因素和污染因素也要区别对待。比如说河北沧州,原本就是水源含氟、含砷比较多的地区,当地人不同程度的有牙黄、牙脆,如果不加处理,长时间喝当地的水甚至会影响骨骼的健康。
陈昌杰表示,现在执行不力,归根到底还是财政问题。建一个水厂需投入的费用特别高。以一个农村水厂来说,如果是供400人饮水的水厂,按照规模是个小厂,这样一个小水厂的费用就是400万元,更不要说大城市的大水厂所要投入的资金了。
“饮用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序,从水源地到运输到入户,要经历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要投入巨大的财力。”陈昌杰说。而检测也需要巨大的财力投入。
据江苏无锡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周伟杰介绍,经历了太湖蓝藻暴发事件的无锡耗资上千万元购置了实验设备,并引进硕士以上学历的检验人员,到2009年即可检测全部指标。每份水样全指标检测耗时一两个月,耗资3万多元,费用全部由地方政府承担。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